五、从政仕鲁 如果说,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一位有名的武士。
冯先生的哲学兴趣虽然不在这个问题,而且他有自己的见解,但是他很同意我的看法,说:心性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问题。人的存在亦即心灵存在的最基本的方式是什么呢?不是别的,就是生命情感。
这才是中国哲学的特质所在,也是朱熹哲学的特质所在。心灵不是身体之外的另一个东西,如灵魂之类,也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心智问题。冯先生还特别要求我随时了解学术动态,了解学术研究的状况及其进展,掌握研究中的问题,全面了解别人的研究成果,做到心中有数。正是这种联系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思维特征,即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,这与西方的分析思维有很大的区别。我的态度是,走自己的路,让人家去沉默吧。
我们觉得冯先生讲课平淡中有幽默,通俗中有智慧。我是在一个比较特殊的环境和背景之下走上中国哲学研究之路的。知识分子也不能越过自己的职位,去干其他的事,君子思不出其位[13],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
因为衡量一个人的学问道德的,不是他的言说,而是他的行为。躬行君子,则吾未之有得。现代学者普遍认为,《礼记》是孔子以后战国时期的作品。而一旦做了官,就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,获得更大的利益,甚至贪污腐败,无所不为。
有鄙夫问于我,空空如也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知识分子就是社会的良知。
它属于孔子教育思想中的认知理论,与教育心理学有密切关系。在孔子的学生中,还有一些人专心于学术,别人劝他去做官,却被推辞了。君子应当出仕,但君子出仕的真正目的是行义,至于能不能实现,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。这方面,今人谈论得很多,这里不准备全面讨论。
所谓成于乐,不完全是从时间顺序上说的,不是说先学《诗》,再学《礼》,学完《诗》《礼》之后,最后去学《乐》。[25]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。四教中的忠与信,是指品德教育。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活动。
在孔子的学生中,颜渊是最好学、最有贤德,因而最受孔子赞赏的学生,但也只是其心三月不违仁,即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仁德,但还不能说已经成为仁者了。孔子最反对那些言而不行的人,因为他教育学生的,归根到底是如何做人的道理。
同样一个问题,对不同学生有截然不同的回答。文指文化知识,主要指各种文献知识,也包括各种艺。
第二层含义是与人忠之忠,即如曾子所说,与人谋而不忠乎的一种品德,指忠诚。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,未有小人而仁者也。当然,这所谓结果,并不是最终结果,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任务,永远没有最终结果,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阶段。曾点鼓瑟的故事也是如此,当孔子从教育的角度谈到乐时,总是和学习的目的以及人生的意义相联系,而不是谈音乐本身。[20] 只要给我一点很微薄的见面礼(十条干肉),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。礼云礼云,玉帛云乎哉?乐云乐云,钟鼓云乎哉?[32]礼和乐都不在于它的外在形式,而在于它的实质内容。
文献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经验,而人类的文化知识,就是靠历史文献保存下来的。不过,孔子决不是凭空创造的,而是在学习古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,这就是以述为作(冯友兰语)。
其实,孔子自己也不承认他已经是仁人了,仁是他和学生们共同努力的目标。《乐》虽然是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的,但是,其中有人生的道理,这才是孔子提倡乐教的根本原因。
遇到问题后用各种方法去解决,才能得到知识。子曰:‘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
孔子自称是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[24],就是说,以阐述古人的典籍为务而不创作,以信任的态度对待并爱好古代文化。世界上办得最成功的大学,都有它们的教育理念,而且都很重视人文价值。《诗》即《诗经》,是古代的诗歌总集,表达了古人的思想情感和愿望,特别是其中的《国风》,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古人的生活状况和风土人情、悲欢离合。这二者又是互为条件、互为因果的。
他说:不学礼,无以立。孔子不仅不承认他是无所不知的,甚至认为自己是无知的,对于一位大学问家来说,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。
这时不用操琴弄瑟,也能体会其中的乐趣,而音乐,只具有象征意义。孔子的弟子很多,遍布各地,他们性格各异、兴趣不同,在孔子的感召之下,走到一起。
《论语》中就有孔子引用《尚书》的许多例子。这是一种重思的理性精神。
有一次,孔子叫他的学生漆雕开去做官,漆雕开说,吾斯之未能信[16],即表示不想去,孔子听后,非常高兴(子说)。但是,学习的目的,最终还在于行。可见,学习与做官是没有先后之分的,更没有目的与手段之分。需要指出的是,思有一个重要特点,就是怀疑精神。
我们知道,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,同时也是他的教育理念的核心。对于别人是不是知道自己,不必去计较,关键是要充实自己。
他在教育事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形成了一套教育理念,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,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。于是,孔子通过与子贡的对话说明了思的重要: 子曰:赐也,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?对曰:然。
[14]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,他的话代表了孔子的思想。关于一以贯之,在《仁的学说》中已经讨论过了,现在只从方法的角度指出,如何才能一以贯之?当然是通过思。
顶: 3947踩: 257
评论专区